国家兽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National veterinary drug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用户登录      联系我们

行业焦点

服务创造价值、存在造就未来

行业焦点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焦点

陈化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正局级)

时间:2025-08-15   访问量:1007

7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常务副院长任职的决定。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黄三文出席会议并讲话,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陈华宁、人事局副局长赵锡海出席会议,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姜梅林主持会议。

陈华宁宣读了农业农村部的任职决定:陈化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正局级)。陈化兰、姜梅林分别作了表态发言,表示坚决拥护农业农村部党组的决定。

黄三文指出,这次研究生院领导班子配备是农业农村部党组从研究生院事业发展的需要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充分考虑、认真研究作出的决定,充分体现了部党组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对研究生院领导班子建设的关心厚爱。

黄三文强调,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两个一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做强做优研究生教育。他代表院党组对研究生院领导班子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了三点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追求,以服务三农和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为使命,持续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工作。二是突出质量提升,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以强优势、补短板为目标,以服务科研为中心,以服务学生为本,强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建强干部队伍,打造一支“忠专实”“勤正廉”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院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会议。



相关阅读



wechat_2025-08-15_165826_475.jpg
陈化兰


陈化兰,中国科学院院士,女,1969年3月出生于甘肃白银,病毒学家。1991年获甘肃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1999年前往美国联邦疾病控制中心(CDC)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回国工作。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动物流感参考中心主任。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11月当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全国妇联副主席(兼职),2023年连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职)。

主要从事动物流感病毒研究。她对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病毒进化、感染哺乳动物能力、致病力和跨种传播的关键分子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发现,在Science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0多多篇,为禽流感病毒的科学认知、风险评估、防控政策和疫苗研发提供了关键科学基础。她创制的禽流感疫苗在国内外应用3000多亿羽份,产生巨大社会与经济效益,其中H7N9禽流感防控成为“人病兽防”的典型案例。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2013)、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7)、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973”等项目和“创新群体科学基金”资助。曾获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2005)、“何梁何利青年创新奖”(2006)、“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2016)和“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6)。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

作为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取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38项、占全国农业领域1/4,授权发明专利10708件,国审作物新品种999个。2021-2024年,在《自然》《科学》《细胞》主刊发表学术论文21篇。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先进科研设施设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前沿交叉学科集群、一流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各种重要资源,形成了37个培养单位共同参与、“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为研究生完成课程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特有的广阔舞台。

我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秉承“明德格物、博学笃行”校训,以“立足科研、质量为本、科教兴农”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勇担兴农报国和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高层次人才。截至2024年底,在校生6862人,其中博士生2214人、硕士生4130人、来华留学生295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博士生223人。累计授予博士学位4940人、硕士学位17633人,其中有11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12位校友成为省部级领导、1位校友现任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总干事,更多的校友成为了科研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农业主战场的中坚力量。

经过45年的发展,我院已经形成以38位院士接续领军,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杰青”“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50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内的2811名优秀导师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1040人;以涵盖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的6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主干,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作物种质库”“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国家级野外台站”等55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和院级重大科研平台和一系列重大学术前沿与共性关键技术科研任务为支撑的硕士、博士、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世界一流的国家级科研设施与科研创新平台,包括全球最大的大动物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单体设施、亚洲最大的大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集群、全球单体最大和原生资源最多的国家作物种质库,以及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现有10个A类学科(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5个A+(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3个A(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硕士专业学位),2个A-(生态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实力雄厚,专业特色鲜明。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最新数据,我院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微生物学、环境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微生物学、环境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综合交叉学科、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化学、地球科学、工程学、免疫学、材料科学、一般社会科学、临床医学)。与国内高校相比,前万分之一学科数并列全国第4位,前千分之一学科数居农业院校首位。

依托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整合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技教育资源,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院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以来,我院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为创立“农科院+大学”这一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我院密切关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与国际研究生教育新发展,积极开展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与330多个外国政府部门、科研教学机构以及近50个国际组织、基金会和跨国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多双边合作机构共建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认定的9个国际参考实验室在内的120多个国际合作平台,460余位专家在国际机构、组织和国际期刊兼任高级职务。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等知名学府开展了合作培养博士学位教育项目。2019年,我院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教育与管理质量认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迈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四个面向”“两个一流”,践行农科教、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内涵建设,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使命担当,着力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立志献身农业、服务农民,富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开启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国际化、有特色的高层次农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新征程。










国家兽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National veterinary drug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扫一扫
联系电话:010-62103991转611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8号
备案:京ICP备20024024号